热线电话:021-64200566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千实动态

81岁老纺织工人讲述生活的变化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上海千实资讯:家住呼市赛罕区呼伦南路的81岁老人张斌准时出门,乘坐公交车到青城公园锻炼,顺道去附近的早市上买些菜。张斌有时候与老工友坐下来,时常会回忆起年轻时在毛纺厂的点点滴滴。在他看来,一座城市的发展,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,而且也体现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文明程度的增强。
  “1954年,我从河北老家先是来到包头工作,1961年底又调到了呼市第二毛纺厂,那时厂子里主要生产毛料,市场需求的增加,推动着毛纺工业发展加快。”回忆当年,张斌老人感慨万千,那个时代的毛纺厂,成为他心中的“城市地标”。
  到上世纪70年代,呼市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,并建成针织厂、羊毛衫厂、袜子厂、运动衣厂等,呼市工业局分出纺织局专门负责管理。伴随着销售和出口旺盛,呼市二毛的“主打”产品毛料,每年都拿到广州广交会展销。
  “以前物资缺乏,连买袜子都需要工业券,发工资时会发各种券,但数量有限。”张斌说,那时衣服大部分都是自己做的,样式就那么几种,一件衣服可以穿好几年,甚至是补丁盖补丁。
  上世纪70年代,年轻人结婚,男的都要买毛料做中山服,女的上衣做成小翻领,穿在身上挺挺的,人显得格外精神。“那时人们大多会买9号蓝,就是深蓝色,零售价一米29.3元,做一身不到100元。”张斌说。
  张斌说,现在穿毛料中山服的仅仅只有一些老人,手工做衣服的也几乎看不到了,衣服基本都是现成的,想穿什么就买什么,而且颜色各异,样式繁多。在张斌看来,尤其是近十年,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变化翻天覆地,服装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西服成为主流,各式各样的外套、大衣、休闲服、皮衣、T恤、茄克、羽绒服等等,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。随着首府经济社会的发展,服饰的作用不单单只是“遮体”,更成为一个人精神风貌的体现。
  提到房子,老人感叹起来,他早和妻子住在二毛旁边一间平房宿舍里,只有13平米,多住过5口人。“那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房子,地面都没有砖,屋里发阴,我那时刚结婚,在厂子职工住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,能分到一间宿舍,挤在一起住同样感觉很幸福。”
  张斌说,他现在居住的呼伦南路一带,当时都是大片的菜地,经常能看到村民用担子挑着菜去城里卖。随着城市发展,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,张斌早已告别了无上下水、无暖气的平房,居住的楼房虽说建于上世纪90年代,但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,居住环境焕然一新。
  “如果说住房在以前仅仅是‘栖身之所’的代名词,那如今,人们不仅追求有房子住,而且还要住得宽,住得舒适。”张斌告诉记者,内蒙古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,相信有许多老年人也和他一样,生活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,实现“老有所养,居有所宜”的梦想。

电话:021-64200566 | 传真:021-67801892-810 | 邮箱:021-64200566 | 地址:上海市闵行区金都路4299号D幢1833号

友情链接: 食品检测 百检网 氙灯老化试验机 皮革测试仪器

Copyright © 2015 版权所有